小儿发热的原因
1.室温是否过高,衣着是否过厚。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出了婴儿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差,会使体温上升。这时应让婴儿躺在凉爽通风的地方,扇一扇风,多喝些清凉、稀薄的水果汁,过几个小时就会退烧。有时婴儿包裹得太多或穿得太厚也会致使体温升高,这时应酌情减少衣被。
2.是否感冒。父母患感胃儿大之后,婴儿若出现低烧、鼻塞、轻微咳嗽、精神不振、不爱吃奶或者呕叶,这说明婴儿也患了感冒。这时要给婴儿多喝水。如果鼻子堵塞得很厉害而影响吃奶,可点1%的麻黄素液,先在——侧鼻孔嫡1滴,几分钟后,再滴另——侧鼻孔,一‘口可滴3—4次,不可过量。如果没有麻黄索液,可用消毒棉签沾温开水消除鼻删,千万不能使用滴鼻净,因为婴儿用滴鼻冷会发生中毒。另外司.gR用“小儿感冒冲剂”或“至宝锭”等巾药。
3.是否患了中耳炎。婴儿感冒几天后,突然发高烧,哭1;司得很厉害,不断转头,烦躁不安。当牵动患侧耳朵时,因疼痛加重,会哭闹得更凶。常因疼痛丽拒绝吃奶。往往l一2天之后,耳朵里流出脓液,才发觉是中耳炎。这时婴儿不再哭闹,体温也下降了。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找医生治疗,以免变成慢性中耳炎。
由于婴儿算咽管短,几乎呈水平状,感图时,鼻咽部的细菌会沿着耳咽管进入中耳,从而引发中耳炎。另外,婴儿吐奶或呛奶时,奶汁也会沿着耳咽管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预防中耳炎,首先要预防感冒,同时要注意喂奶时,婴儿头部应略高一些,不要躺着吃奶。
4.是否息了气管炎、肺炎。婴儿感冒之后,咳嗽不断加重,嗓子或脚都有呼唱呼唱的痰声,这可能是得气管炎了。如果体温一直不退,反而增高,咳嗽加重,出现喘息,婴儿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就有可能是思肺炎了,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你好
发烧是指体温(肛温)超过38度,孩子发烧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肿瘤,以及代谢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发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也不一样。对家长来说,判断孩子发烧原因很难,又该如何应对?
三个月以上的孩子
如果在家观察,判断孩子精神状态很重要,如果精神不好也要去医院。判断孩子精神好相对简单一些,如果孩子还有劲玩,会跟大人互动,那说明精神还不错。
但要判断孩子精神不好就没那么容易了,发烧会让很多孩子昏昏欲睡,很难判断是真的精神不好了,还是发烧让孩子犯困,医生有时都判断不准,家长就更难了,如果自己心里没底还是早点上医院,不要有侥幸心理。
如果你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在家里观察,又该如何应对呢?
发烧会让孩子不舒服,家长看到孩子昏昏欲睡,满脸通红,一摸孩子浑身发烫,很多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什么得了重病,即便知道是自愈性的病毒感染,也会担心烧得厉害会不会出问题。
孩子发烧家长焦虑是正常的,儿科医生面对自己孩子发烧也一样会焦虑,焦虑和担心也会让很多家长做不理性的选择,比如自己给孩子吃上抗生素,或者跑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
但其实,发烧虽然会让孩子不舒服,但目前并没什么证据能证明发烧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也不会烧坏脑子,除非是少见的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和中暑。相反,体温升高可以减少孩子体内微生物的复制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清除,发烧对孩子的病情恢复是有利的。
大家也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发烧比成人频繁很多,原因是孩子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没接触过的细菌病毒更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容易发烧。发烧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表现,孩子的免疫系统也在和病菌接触过程中不断完善,等孩子大了,发烧的频次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发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既然发烧是有利的,所以不要一发烧就立马想着给孩子退烧,而且有些病毒感染之后就是要烧好几天,退烧药只能短期内将温度降低一些,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能缩短生病的过程,你急或者不急,总还是要烧那几天。
那退烧药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我们大人也都发过烧,有时候38℃就觉得非常难受,头痛,浑身无力,话都不想说一句,不过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似乎强于大人,有的孩子39℃的时候她一样可以玩。
那什么时候给孩子用退烧药呢?当孩子觉得很不舒服的时候。但每个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所以用药的时机也可以不一样,中国最新的指南的意见是体温39度就可以用,或者发烧让孩子明显不舒服也可以用。
因为退烧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一般不推荐在38.5℃以下给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孩子用药,但对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孩子,因为发烧会加快代谢,也会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心输出量,为避免心衰,代谢不稳定等情况,可以在38.5℃之前用药。发烧也容易诱发癫痫发作,所以有癫痫的孩子也应该更早给药。
无论是WHO,还是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胺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用,以免产生肾损害,对乙酰胺基酚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对呕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剂。
中国以前的指南认为对超高热的孩子,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药,但去年最新的指南已经明确不推荐联合或者交替使用这两种退烧药了,因为这样会增加用错药或用量的风险。所以建议只选用一种,用药量和方法参考说明书使用即可,不要自行减量或加量。
发热伴随代谢的增加,水分需求增大,无论是否使用药物,都应该让孩子多喝水,不愿意喝水的孩子也可以试试淡一点的果汁,出汗多也可以喝口服补液盐。
穿衣服要穿轻薄能吸汗的,厚度以孩子舒适为度,可以开空调,不能给发烧的孩子捂汗。退热贴并不能退热,温水擦浴这样的物理降温退烧效果有限,还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适,如果不是因为穿太多衣服、中暑等体温过高的情况,不建议使用。因为孩子皮肤娇嫩,酒精可能经皮吸收引起中毒,不能用酒精擦浴,也不要自己在家给孩子吃抗生素。
自己在家处理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反应,觉得精神反应不好了就应该去医院,如果孩子发烧的同时有头痛、脖子硬、抽搐、喉咙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复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也应该去医院。2岁以下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24小时,2岁及2岁以上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3天也应该去医院,任何年龄体温反复超过40℃,或者其他自己心里没底的情况也要去医院。
总结下来就是,发烧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应对发烧要注意孩子精神反应,警惕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超过了39度或孩子不舒服时可以用退烧药,发现不对劲、心里没底就上医院,其它事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
能够引起小儿发烧的因素是相当多的,一般就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不过生活之中还是以感染性的见,一般就是孩子感染了像是细菌或是病毒造成的,此时的发烧就是感冒之后出现的症状之一。其次就是出疹子、水痘等的话,也是会引起宝宝发烧的,所以当宝宝出现了突然发烧的情况后,要先带宝宝到医院检查病因,对症下药才可以最快的治愈疾病。
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身体对感染或炎症的一种正常反应。以下是关于小儿发热的详细解释:
一、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幼儿急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病毒感染是小儿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细菌感染:如中耳炎、肺炎、泌尿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小儿发热。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等,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因素
过度保暖: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穿得过多或盖得过厚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疫苗接种:部分小儿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发热反应,通常属于正常现象。
过敏反应:对某些食物、药物或环境因素的过敏反应也可能导致发热。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小儿反复发热。
其他:如中暑、脱水、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引起小儿发热。
二、发热的机制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当身体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时,会释放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适度的发热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但过高的体温也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
体温升高:小儿的体温可能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认为肛温≥38℃或腋温≥37.5℃为发热)。
伴随症状:根据发热的原因不同,可能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皮疹、呕吐、腹泻等症状。
四、发热的处理
物理降温
当小儿体温低于38.5℃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
注意避免过度包裹导致热量无法散发。
药物降温
当小儿体温超过38.5℃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使用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用药间隔。
补充水分
发热时小儿容易出汗,导致水分丢失,因此应多喝水或补充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小儿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和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如果小儿发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出现惊厥或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预防与护理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当锻炼来增强小儿的免疫力。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合理穿着:根据天气变化合理穿着衣物,避免过度保暖。